活动预告‖麦田的守望,瞬间的成熟 ——第144期悦读沙龙《麦田里的守望者》


故事分享

      少年霍尔顿拒绝长大。

他对当下很多看不惯,比如“势利的校长”,“邋遢的舍友”,还有“祝你好运”这些无聊的辞藻;可是当他想到他的妹妹,他的弟弟时,他的想法是那么的简单。

当他想到他曾经喜欢过的女孩子时,他的眼眸是那么的清澈。当他为自己深爱的女孩出拳的时候是那么的无畏,那么的勇敢。

他讨厌一切变化的事物,期望所有的一切都能像博物馆里的东西一样:小鸟还在飞向南方,鹿还在饮水,它的角还那么漂亮,印第安女人还在织同一条毯子。

他在精神世界里离经叛道,却不敢在现实世界里有所作为。他看到那些明目张胆地刻画在学校楼道上和躲藏于木乃伊墓室隐蔽角落里的脏话,愤怒和无力充斥着他的躯体,使他头晕目眩。

他想做时间里静止的死者。

可他自己已经跌落:在安托利尼先生家的沙发上,霍尔顿一惊醒便看到黑暗中安托利尼先生在抚摸他的额头,只顾着慌忙地逃离。

可他自己又被菲比抓住:她穿着蓝色大衣在木马上转了一圈又一圈的样子令他感到太他妈的开心了。

他想当悬崖上麦田的守望者。

看着孩子们在广袤的麦田里放肆地玩耍,一旦孩子们跑向悬崖边上他就一把把他捉住。虽然他对成人的虚伪有着憎恨,但是对淳朴的孩子有着无瑕的爱。

可能我们都是这样,对一些虚伪的事物抱着极大的憎恶,但是对真诚、淳朴的情感都发自内心地喜欢,发自内心地向往。

书中有主人公霍尔顿所守望的麦田,而书本外的我们是否有什么理由让你愿意轰轰烈烈地死去或者谦恭地活下去?

亲爱的书友们,如果你想分享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思考或者对自身生活的感悟,那就来参与本次活动吧!悦读沙龙读书会第144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书分享会将在1014日晚6:30-8:30图书馆七楼C718举行。


作品简介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罗姆·大卫·塞林格创作的唯一一部长篇小说,首次出版于1951年。塞林格将故事的起止局限于16岁的中学生霍尔顿·考尔菲德从离开学校到纽约游荡的三天时间内,并借鉴了意识流天马行空的写作方法,充分探索了一个十几岁少年的内心世界。

《麦田里的守望者》从1951年出版以来给全世界无数彷徨的年轻人心灵的慰藉。小说一问世,霍尔顿这个对虚伪的周围环境深恶痛绝的少年形象竟然被千万读者看成是迷人的新英雄,文中的崇尚自由的亲切语言受到热烈欢迎。并且这本小说反映了二战后美国青少年矛盾混乱的人生观和道德观,代表了当时相当一部分人的思想和处境。主人公霍尔顿那种没有清楚目的的反抗,是当时学生和青少年的典型病症。




作者简介


 “我等待着生命尽头的停摆,一半清醒,一半执着。”

塞林格全名杰罗姆·大卫·塞林格1919/1/1——2010/1/27)享年91岁,1919年生于美国纽约城,父亲是做奶酪和火腿进口生意的犹太商人,家境相当富裕。

塞林格十五岁的时候,被父母送到宾夕法尼亚州一个军事学校里住读,据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关于寄宿学校的描写,很大部分是以那所学校为背景的。1936年,塞林格在军事学校毕业,取得了他毕生唯一的一张文凭。从1940年在《小说》杂志上发表他的头一个短篇小说起,到1951年出版他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止,在十余年中他共发表了二十多个短篇,有些短篇还在《老爷》、《纽约人》等著名刊物上发表,使他在文学界有了一点点名气。而《麦田里的守望者》则使他一举成名。

塞林格在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的地位饱受争议。许多人认为他为美国二十世纪后半叶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的贡献是显著的,他对年轻作家示范了“类似于吐温和狄更斯在一个世纪以前对有抱负的作家所作出的典范”。对另一些人而言,他的成就被不负责任地夸大了。老实说,不论如何,塞林格的确在他的时代树立了某种经典:他绝不像同时期的大部分作家那样遗忘战争,在他的小说中,被战争摧毁的男人回到家乡,创伤内化了,表面的繁荣和宁静下涌动着精神的死亡。他关心儿童和青年,使普通中产少年人的困苦第一次成为文学的重心。他将战后乐观境况里的绝望与期待糅合在一起,试图回归信仰和浪漫主义。他小说中大胆的顿悟虽不及乔伊斯老练,却暗含向后现代主义风格的过渡,是对乔伊斯的再创造。


悦读沙龙读书会简介


悦读沙龙读书会是我校颇具特色的读书活动组织,悦读沙龙读书会的初衷是引领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拓宽同学们的视野,让更多人因为读书而走到一起。

2014520日第一次举办读书分享会以来,在党委宣传部、校团委、图书馆各位老师的支持与帮助下,举办了百余次读书活动。读书会注重阅读品位的提高,也不忘结合同学们的实际生活。

新的起点,新的征程,悦读沙龙读书会将不忘初心,继续为大家奉上更多、更精彩的活动。

(撰稿:刘朝森,胡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