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中的碑帖融合”讲座在图书馆举行


2023922日晚,由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图书馆主办,图管会承办的第151期悦读沙龙——“书法中的碑帖融合”讲座在图书馆五楼多功能厅举行。本次讲座邀请校(院)创业中心江克营老师担任主讲人,图管会牟晓妍主持。图书馆部分老师和书法爱好者30余人参加了讲座。



讲座伊始,牟晓妍向大家介绍了江老师的简历和各位参会的老师。在随后的讲座中,江老师首先提到参加悦读沙龙活动带给他的感受:“每次来都是一次学习机会,每次来都是受益匪浅。我感觉对自己来说都是一次机会。”接着便给大家介绍了书法的概况: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书法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发展五千年来最具有经典标志的民族符号。它是用毛笔书写汉字并具有审美惯性的艺术形式。书法堪称中国的“第四宗教”,有着强烈的吸引力、仪式感和大众参与性。



江老师随后从碑和帖两个角度向大家介绍书法的发展。“碑”最早的概念是为了装饰祠堂前的石头,因而在石头上刻字,久而久之便形成碑。碑从广义上讲,除刻帖之外,碣石、摩崖、墓碑、墓志、造像等以石刻文字呈现的形式皆称之为“碑”。狭义上说,碑特指在汉、唐时期大兴的石刻文字形式的一种。江老师介绍了碣石、摩崖、功德碑、墓石造像的部分代表性作品。

江老师介绍“帖”时说道,古代帖的数量庞大且名目繁多,可以分为墨迹和刻帖两大类。刻帖依据所收录经典法帖的数量可划分为两类,单独摹刻一家或摹刻一种法帖的称之为单刻帖,而将历代法帖编排后集中摹刻的称之为丛刻帖。墨迹是书写在纸、帛和绢这些较软的物品上的书法作品,代表性作品有《祭侄文稿》《鸭头丸》《黄州寒食诗帖》等真迹作品和《兰亭序》《丧乱帖》等后人临摹的作品。刻帖现存最早、最为有名的当属北宋初期的《淳化阁帖》《快雪堂法帖》《三希堂法帖》。对于“碑”和“帖”的地位在在南北朝时即有争论,清朝时争论达到高峰:清朝康熙、乾隆时期多推崇帖学,而在清代中后期多推崇碑学。但其实还是一边争论一边出现了碑帖融合,逐渐的碑帖不分家。



江老师还给大家分享了学习书法的要点:“学书法要先从临摹开始,要象和古人对话一样。学书法要先学习临摹,首先要静下来,不静下来就是机械的学习,书法学习中有很多需要揣摩的地方,有很多小心思值得我们推敲。”他引申到当前大学教育要综合发展美育教育,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

讲座的后半部分,进入书法问题解答和书法体验环节。同学们踊跃发言,积极参与书写体验,观摩江老师挥毫泼墨的过程,感受到了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



通过这次讲座,让同学们更深刻的认识到了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性和独特魅力,激发了同学们对书法艺术的兴趣。


 撰稿:林容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