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历程》导读

《科学的历程》导读


中国传统学问,一般称之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向无科学的位置。1921年,梁漱溟先生(1893—1988)应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到齐鲁大学进行了为其40多天的演讲,演讲内容,后来成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先生认为,世界文化,大要可分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而东方文化又可分为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两支。在梁先生看来,西方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是物质的,其最大成就是科学;中国文化关注人与人,是社会的;印度文化关注人与自身,是灵魂的,是宗教的。今天看来,如果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东方也可能自然孕生科学。但事物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东方大门的时候,东方人才仿佛睡梦中惊醒,开始大规模向西方人学习科学。

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对华夏民族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2000年前佛教的传入,另一次是晚近西方文化的传入。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首当其冲的是翻译。有一个东西,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每天下午从西方落下,给人类带来光明,东方人称之“太阳”,西方人称之“sun”,名称不同,但是同一个东西,这样情况好说。但是还有一些东西,你有我没有,我有你没有,这时候怎么翻译呢?当年玄奘大师(602—664)翻译佛经时,曾提出“五不翻”而用“音译”。近代,翻译西方文化,也经常音译。比如,常用的“逻辑”“戈壁”等都是音译。音译之外,就是造词。今天我们使用的好多词,诸如“数学”“物理”“化学”,都是因为翻译而新造的词汇。“science”,中文没有对应词汇,100年前被称之“赛先生”,基本是音译,后来采用日本人西周时懋(1829—1897)的“科学”译法,并广泛流行。

我们不厌其烦地讲述这些,是在表明,“科学”是外来的,“科学”在中国是年轻的。因此,我们在学习“科学”时需要了解“科学史”,才能真切地把握某门“科学”的精神。《科学的历程》就是一本非常重要的科学史著作。

美国人贾雷德·戴蒙德(Jared Diamond1937—)1997年出版的《枪炮、病菌与钢铁》,有一个观点,就是1500年之前,地球东西方是各自独立发展的,不分伯仲(实际上,我们认为,1500年之前,是东风压倒西风。)。但是1500年之后,地球天平出现倾斜,而造成“西风压倒东风”的原因就是“枪炮、病菌与钢铁”。1500年以后,近代科学在欧洲诞生,欧洲人人掌握了“枪炮、病菌与钢铁”,开始殖民亚非拉乃至大洋洲。《科学的历程》共1046章,但用了632章的篇幅重点介绍了16世纪至20世纪西方科学突飞猛进的发展,可谓重点突出。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介绍了科学技术史上许多一般人不了解的细节,颇有意味。当然,该书也用相当篇幅介绍了东方包括中国人对对世界科学的贡献。

该书作者吴国盛(1964—),15岁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空间物理专业。1983年大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哲学系然辩证法专业攻读科学史与科学哲学。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1997年被破格晋升,成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95年师从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叶秀山教授(1935—2016)在职攻读西方哲学。199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后,第二年离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回到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201691日离开北京大学,进入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创建清华大学科学史系。吴国盛是目前从事科学史研究为数不多的重要学者之一。作者在第二版《自序》中介绍说,《科学的历程》是1992年底开始着手,1995年底出版的。2018年,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了该书第四版。本书第一版,曾获得中国政府出版奖(提名奖)、中华优秀出版物奖(提名奖)、文津图书奖、优秀畅销书奖、全国科普优秀作品奖等13项荣誉,是备受好评的经典读物。珍藏版又增加了48页彩色插图和近百幅黑白图片,并配以有趣的说明文字。这些图片不但展现了科学发展的主要历程,而且展现了当时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探究过程,提高了本书的可读性和收藏价值。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陈京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