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登录我的图书馆
  • 首页
  • 概况
    • 图书馆简介
    • 馆舍风貌
    • 组织机构
    • 规章制度
    • 图书馆黄页
    • 交流平台
    • 开放时间
    • 常见问题
  • 资源
    • 校外访问
    • 中文数据库
    • 外文数据库
    • 试用数据库
    • 自建数据库
    • 网络资源
    • 资源培训
    • 馆藏目录
    • 读者荐购
    • 工大文库
    • 版权公告
  • 科研
    • 科技情报研究
    • 科技智库咨询
    • 创新战略
    • 数据+智能
    • 多模态数据分析
  • 服务
    • 情报研究服务
    • 智库咨询服务
    • 信息素养讲堂
    • 信息化系统
    • 学科服务
      • 学科服务平台
      • ESI高被引
      • 学术指南
    • 阅读推广
      • 校长推荐书目
      • 图管会
      • 悦读沙龙
      • 好书推荐
      • 校园阅读活动
      • 工大读书节
      • 新生专栏
    • 借阅服务
      • 馆藏分布
      • 借阅权限
      • 借阅证
      • 借阅规定
      • 违章处理
      • 借阅排行
      • 自助服务
      • 中图分类法
    • 馆际互借
    • 科研服务
      • 原文传递
      • 检索认证
      • 工具软件
      • 论文服务
      • 文献查重
      • 读者咨询
    • 图书捐赠
    • 参考咨询
      • 检索认证
      • ESI往期数据汇总
  • 期刊
    • 山东科学
    • 齐鲁工业大学学报
  • 党建
    • 组织机构
    • 政策法规
    • 学习园地
    • 工作动态
  • 研究生培养
    • 工作动态
    • 招生信息
    • 师资力量
    • 学术活动

服务

  • 情报研究服务
  • 智库咨询服务
  • 信息素养讲堂
  • 信息化系统
  • 学科服务
    • 学科服务平台
    • ESI高被引
    • 学术指南
  • 阅读推广
    • 校长推荐书目
    • 图管会
    • 悦读沙龙
    • 好书推荐
    • 校园阅读活动
    • 工大读书节
    • 新生专栏
  • 借阅服务
    • 馆藏分布
    • 借阅权限
    • 借阅证
    • 借阅规定
    • 违章处理
    • 借阅排行
    • 自助服务
    • 中图分类法
  • 馆际互借
  • 科研服务
    • 原文传递
    • 检索认证
    • 工具软件
    • 论文服务
    • 文献查重
    • 读者咨询
  • 图书捐赠
  • 参考咨询
    • 检索认证
    • ESI往期数据汇总
  • 当前位置:首页  服务  阅读推广  校长推荐书目  新生推荐书目
  • 新生推荐书目

  • 2021-06-22
    《人生的智慧》导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书中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这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创始人。1788年出生于德国但泽,父亲是一位富商,在叔本华17岁时父亲溺水去世。母亲是通俗小说作家,与歌德熟识。叔本华26岁时母子关系决裂不再来往。父亲留下一笔遗产让叔本华衣食无忧,一生读书和写作。他一生未婚,深居简出,晚年以狗为伴。1860年72岁的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病逝,留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捐给了福利院。 “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真理”是叔本华作为哲学家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叔本华最初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来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25岁时叔本华发表了哲学名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30岁时完成了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但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对此,伤感的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叔本华一生
  • 2021-06-22
    《大数据时代》导读
    《大数据时代》导读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产业的快速发展,一个曾经的专业术语“大数据(big data)”日渐流行,耳熟能详的,并屡屡成为社会热点。在教育行业,自2016年我国高校首次设置“大数据”本科专业以来,先后有608所高校开设了《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代码080910T)本科专业。在IT行业,每年InformationWeek公布的IT从业人员薪金调查中可以看出“大数据”从业人员面临巨大的缺口。“大数据”不光渗透了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日渐成为了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年)中,第二十七章“实施国家大数据战略”提出:“把大数据作为基础性战略资源,全面实施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近几年来,国务院和相关部委先后发布了《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2015年)、《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2017年)、《关于工业大数据发展的指导意见》(2020年)等20多个文件,着力打造推动大数据产业化。“大数据时代”真正来到了我们身边。“大数据”概念越来越“火”,无论是行业内还是行业外,聊八卦写文章,不涉及几句“大数据”,都不
  • 2021-06-22
    《月亮与六便士》导读
    《月亮与六便士》导读英国小说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于1919年创作了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作品以法国后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富足的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抛妻弃子,弃绝优渥美满的世俗生活,奔赴艺术之都巴黎和南太平洋塔希提岛,用画笔重绘出自己纯粹而又绚烂的生命历程。《月亮与六便士》在读者心中树立了“月亮”和“六便士”两种价值观、人生观截然相反的明确意象,前者象征纯而又纯,一般人难以企及的理想,后者象征沉溺于俗世生活,为功名利禄、衣食住行而奔忙。如何在两者之间取舍,中国读者似乎更熟悉这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刘瑜《另一种高度》)若论小说主人公原型高更,则比思特里克兰德“入世”很多,同样与家庭断绝关系,以原始的方式过着孤独的生活,但高更曾对主流社会其价值的认同抱有期望,也没有将生前最后一部巨作《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往哪里去?》付之一炬。我们读《月亮与六便士》,难免会产生完全不同的印象。按照当今的“政治正确”,思特里克兰德是妥妥的“渣男”,毫无社会责任心——注意,这是社会赋予一位男性必须承担的角色,如果真能遁世逃离,责任心变成所谓“
  • 2021-06-22
    《围城》导读
    《围城》导读《围城》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部风格独特的讽刺小说,被誉为“新儒林外史”。小说的故事发生在抗战时期,讲述了男主人公方鸿渐留学回国后,在动荡不安的社会中遭受到的人生挫折,揭示了人生如围城这个深刻的哲学命题。小说共9章, 以南方乡绅家庭走出的青年方鸿渐的生活道路为主线,反映了那个时代上层知识分子(主要是部分欧美留学生、大学教授等等)的生活沉浮和心理变迁。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一艘邮轮正从法国向中国驶来,船上有一批刚从欧洲学成回国的中国留学生,这其中包括小说的主人公方鸿渐,方鸿渐在读高中时随家里做主订婚,后未婚妻去世,他的丈人就拿筹备婚礼的钱资助他去欧洲留学。欧洲游学期间,方鸿渐不理学业。为给家人一个交待,方于毕业前购买了虚构的克莱登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并随海外学成的学生回国。在船上与留学生鲍小姐相识并热恋,但被鲍小姐欺骗感情。同时也遇见了大学同学苏文纨。到达上海后,在已故未婚妻父亲周先生开办的银行任职。此时,方获得了同学苏文纨的青睐,又与苏的表妹唐晓芙一见钟情,整日周旋于苏、唐二人之间,期间并结识了追求苏文纨的赵辛楣。因种种误会,方鸿渐对唐晓芙的求爱遭拒,于是满怀痛苦跟着赵
  • 2021-06-22
    《苏菲的世界》导读
    《苏菲的世界》导读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是很短的。如果把地球历史换算成24小时,1分20秒之前,即23点58分40秒,南方古猿开始直立行走。2秒钟之前,即23点59分58秒,直立人学会了用火,逐渐从茹毛饮血向熟的食物获得能量。0.11秒之前,人类学会了书写,开始用文字传承文明。在0.11秒内,人类文明发展很快,“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似乎无所不能,但是至今还有两个问题不能回答: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苏菲的世界》就是从这两个问题开始的。《苏菲的世界》是一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名叫苏菲,是一个刚满15岁的小女孩。有一天,她放学回家,打开信箱,信箱里只有一封信。信封上只有收信人地址和姓名,没有写寄信人的名字,也没有贴邮票。信封里面约摸跟信封一样大小的纸张上,只有一句话:“你是谁?”苏菲感到非常奇怪,转念一想:我到底是谁呢?她开始思考生死问题:“大多人总是要等到生病后才了解,能够活着是何等的福气,这是多么悲哀的事!”带着疑问,苏菲重新查看信箱,她很惊讶地发现,里面居然有另外一封信,与第一封一模一样。她拿走第一封信时,里面明明是空的呀!这封信上面也写着她的名字。她将它拆开,拿出一张与第一
  • 2021-06-22
    《人间词话》导读
    《人间词话》导读《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中国词学著作。它不仅是词论界的高标,也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典型代表和近代美学的先驱之作。《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境界说”等理论。该书的核心内容和篇章简介: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词灵犀丛书”之《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徐调孚、周振甫注,王仲闻校订,2018年版)共辑录了王国维词评142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当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64则《人间词话》,第二部分为王氏自删未刊稿49则,第三部分则将王国维散见于各类书评、题跋、批语中的词评(原非《人间词话》组成部分)辑录为《人间词话》附录29则。《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三种境界”等富于创见的理论和说法,其中“境界说”为其理论核心。在治学方法上,王氏引西方哲学和文化理论入中国传统词学和美学,非常具有开创性。王国维的境界说包括的内涵和层次非常丰富,“真景物”、“真感情”是王氏词论核心的核心。在王静安看来,在文学创作中,过度卖弄技巧、矫揉造作是有损作品真实情感和境界呈现的行为,会给读者带来画蛇添足、隔靴
  • 2021-06-22
    《万物简史》导读
    万物探寻之旅关于作者要读本书先要认识作者。作为英国皇家学会荣誉院士的比尔▪布莱森,才华横溢,兴趣广泛,是享誉世界的旅游文学作家。擅长用不同的眼光来看待他所游历的世界,在他的书里,英国式的睿智幽默与美国式的搞笑绝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他的尖刻加上他的博学,让他的文字充满了幽默、机敏和智慧。同时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环保意识,被称为是“eco-literature”(生态文学)。布莱森的作品能让普通读者产生很强的认同感,可说是雅俗共赏,老少咸宜,每部作品均高居美、英、加拿大等过畅销排行榜前茅。如上世纪90年代出版的的西方日常生活观察笔记系列(《全民自黑的英国》、《全民蠢萌的美国》、《全民发呆的澳洲》、《全民疯狂的欧洲》),2011年据说是“穿着拖鞋”写出的从一所房子出发的《趣味生活简史》,2013年的八卦另类的《英语简史》, 2020年的无障碍莎翁入门指南的的《莎士比亚简史》。每部作品都可以在让人捧腹的同时涨知识。他的新作《人体简史》由文汇出版社2020年6月出版,豆瓣得分8.5,馆藏信息:R32/18,馆藏地:总馆理工三库(4F东)4楼7架A面3列。作者作为非科学家却能够对各学科了解到超越入门级
  • 2021-06-22
    《人类简史》导读
    《人类简史》中的三次革命《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2012年首次以希伯来文出版,随后被翻译成近30种文字而传遍世界。这部书主要讲述人类崛起的过程,作者是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的教师尤瓦尔·赫拉利。这本书有很多亮点,尤其是它奇特的思维方式常常带给我们惊喜。科学研究坚持一种观点,我们看到的自然界起源于宇宙的“大爆炸”,这是自然界诞生并发展的“奇点”。在这个奇特的“点”之后,自然界开始了物理和化学的变化,随后出现了叫做“有机体”的生物。在生物发展的基础上,一种叫做“智人”的物种出现,并创造了文化和历史。从人类的起源看,“智人”曾经只是非洲角落一个毫不起眼的族群,对地球上生态的影响力和萤火虫、猩猩或者水母相差无几,为何智人能够登上生物链的顶端,最终成为地球的主宰?弄清本书提出的三个概念——认知革命、农业革命和科学革命,就可以认识智人发达的奥秘。第一次革命是认知革命。十万年前,地球上至少有六个人种,为何今天却只剩下了我们自己?在人种组成的世界中,智人从来就不是最为强大的人种,也不是最为智慧的人种,但为什么智人却走到了人类历史的宝座上来?在达尔文的进化论中,人类发生着缓慢的基因演化,基因改变是人类改
  • 2021-06-22
    《平凡的世界》导读
    《平凡的世界》导读 在中国当代文学中,或许没有哪部小说如《平凡的世界》,能够如此深远地烙印着一代年轻人的精神轨迹。这是一本一旦捧起来就无法轻易放下的书。读它的人,会时刻被人物的经历和命运牵绊着,会随着角色的心情跌宕而悲喜交集,会莫名地在字句的缝隙间燃起不可抑止的激情畅想,会在释卷之后仍心潮暗涌而久久不能释怀。如果你读到了它,你可能也可以,在几天或是仅仅一两个不眠之夜,就让这鲜活的一百万字,如激流般涤荡过你几度空寂的心灵。从此你的内心深处,也许永远为“孙少平”或“田晓霞”这样的名字,留有一个位置。人为什么需要文学?因为对于人来说,仅仅拥有一个现实中的世界是远远不够的。人要为自己短暂的一生获取更多的灵魂体验,人要执着而不免徒劳地为“活着”寻找注脚。但我们只是看见,在物质匮乏的日子里,人为了衣食而奔命;在物阜民丰的时代,人渐渐沉湎于岁月的静好。而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这样的人,更纯粹地为了广袤无垠的精神世界而活着。他们无法停止于炼狱般地思考和探求,他们每天在绝望中憧憬,在掩埋下重生。写作是他们的宿命,为了寻求片刻间的安宁和触不可及的永恒,他们只能用奔腾的文字、肆意的情感来反复击打着脆弱躯体
  • 2021-06-22
    《科学的历程》导读
    中国传统学问,一般称之心性之学,是关于人的学问,向无科学的位置。1921年,梁漱溟先生(1893—1988)应当时山东省教育厅的邀请,到齐鲁大学进行了为其40多天的演讲,演讲内容,后来成书《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梁先生认为,世界文化,大要可分为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而东方文化又可分为中国文化与印度文化两支。在梁先生看来,西方文化关注人与自然的,是物质的,其最大成就是科学;中国文化关注人与人,是社会的;印度文化关注人与自身,是灵魂的,是宗教的。今天看来,如果东西方各自独立发展,东方也可能自然孕生科学。但事物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西方坚船利炮打开东方大门的时候,东方人才仿佛睡梦中惊醒,开始大规模向西方人学习科学。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对华夏民族影响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2000年前佛教的传入,另一次是晚近西方文化的传入。两种文化发生碰撞时,首当其冲的是翻译。有一个东西,每天早上从东方升起,每天下午从西方落下,给人类带来光明,东方人称之“太阳”,西方人称之“sun”,名称不同,但是同一个东西,这样情况好说。但是还有一些东西,你有我没有,我有你没有,这时候怎么翻译呢?当年玄奘大师(60
  • 每页 14 记录  总共 10 记录 
  • 第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 页码 1/1 跳转到 

联系我们

地址:山东省济南市长清区大学路3501号

邮编:250353

师德师风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531-89631733

师德师风违规行为举报邮箱: tsg@qlu.edu.cn

相关链接

学校首页

CALIS中心

CALIS省中心

NSTL

CADAL

国家图书馆

省高校图工委

DRAA

版权所有©齐鲁工业大学图书馆 鲁ICP备050462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