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词话》导读

《人间词话》导读


《人间词话》是晚清以来最有影响的中国词学著作。它不仅是词论界的高标,也是中国传统文艺美学的典型代表和近代美学的先驱之作。《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方面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境界说”等理论。

该书的核心内容和篇章简介:

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诗词灵犀丛书”之《人间词话》(王国维著,徐调孚、周振甫注,王仲闻校订,2018年版)共辑录了王国维词评142则,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当初发表在《国粹学报》上的64则《人间词话》,第二部分为王氏自删未刊稿49则,第三部分则将王国维散见于各类书评、题跋、批语中的词评(原非《人间词话》组成部分)辑录为《人间词话》附录29则。

《人间词话》提出了“境界说”、“隔”与“不隔”、“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造境”与“写境”、“三种境界”等富于创见的理论和说法,其中“境界说”为其理论核心。在治学方法上,王氏引西方哲学和文化理论入中国传统词学和美学,非常具有开创性。

王国维的境界说包括的内涵和层次非常丰富,“真景物”、“真感情”是王氏词论核心的核心。在王静安看来,在文学创作中,过度卖弄技巧、矫揉造作是有损作品真实情感和境界呈现的行为,会给读者带来画蛇添足、隔靴搔痒或过度粉饰的感觉。

他评价“温飞卿之词,句秀也;韦端己之词,骨秀也;李重光之词,神秀也”。他认为,真正的好作品,应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是有深度的,有品格的,不能只是为了名利而作妖态、伪态。

王国维的境界说并不是孤立产生的,而是在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学批评理论成果(包括词话这种形式)的基础上,在王氏本人所接触的西方美学和哲学影响下,结合他自己的创见发展完善而成的。

《人间词话》对于家国之痛有明显的关注,对李煜词作极为推崇。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这样评价李煜词:“词至李后主尔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尔为士大夫之词。”又云:“尼采谓一切文字,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感,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李煜因为亡国之变而对人生的苦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又因为他的帝王身份而自带囊括山河之眼,涵容家国之悲,反映在后期词作中,又以高超的艺术修养来提炼升华自己无尽的悲伤和忧思,以一己之痛而写出了人类与生俱来的共有之悲苦。

其千古句名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生愁恨何能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情真意切,净洗铅华,境界高远,感悟深邃,读之令人久久难忘,不愧是“词中之帝”。

王国维对于李煜词成就的充分肯定是颇具慧眼的,但其认为后主“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则有过度拔高之嫌,值得商榷。

《人间词话》中也有一些比较武断的评论倾向。比如,出于维护士大夫文化的立场,王国维对比较“俗气”的柳永及其词作表达了鄙视。再如对于南宋词的集体轻视、对于李清照等女性词作者的故意忽略等。


该书的版本简介和推荐版本:

笔者认为,人民文学出版社的这个版本没有像别的版本所常见的那样附录《人间词》,是比较专精于词话的。该书印刷精良,内容扼要,但简而不明,不太适用于初学者。文中的注释、整本书的体例都不够详尽。

个人推荐佛雏《新订<人间词话> 广<人间词话>》,华东师大出版社,校勘精准。

另外,《王国维<人间词><人间词话>手稿》,浙江古籍出版社,系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特藏名家手稿影印本,保留原貌,比较适合专门的研究之用;施议对《人间词话译注》(岳麓书社)、《人间词话百年解评》(黄山书社)、彭玉平《人间词话疏证》(中华书局繁体竖排)、滕咸惠《人间词话新注》(齐鲁书社)注释较详细;周锡山《人间词话:汇编·汇校·汇评》(2004年北岳文艺出版社)收齐王国维《人间词话》的各种版本和评论,内容丰富;卫琪《<人间词话>典评》,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通俗易懂。

      推荐版次: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年版

《人间词话》简介:

王国维的《人间词话》是中国近代最负盛名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他用传统的词话形式及传统的概念、术语和思维逻辑,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第一次提出了“造境”与“写境”,“理想”与“写实”的问题。有人评价《人间词话》:“字里行间,藏着人间至美!”读这本著作,对中国古典诗词欣赏、创作都有重要启迪作用,对当代人的人生、理想,也充满了警醒与启示。

作者简介:

王国维(1877123日-192762日),初名国桢,字静安,亦字伯隅,初号礼堂,晚号观堂,又号永观,谥忠悫。汉族,浙江省海宁州(今浙江省嘉兴市海宁)人。王国维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被誉为“中国近三百年来学术的结束人,近八十年来学术的开创者”,是“当时罕见的可以与西方文化进行对话的思想巨人之一”。192762日,王国维于颐和园中昆明湖自沉。

作者:图书馆 侯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