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智慧》导读


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导读:一本充满智慧的书


 《人生的智慧》一书取自叔本华的《附录和补遗》,书中讨论的事情与我们的世俗生活至为接近,诸如健康、财富、名声、荣誉、养生和待人接物所应遵循的原则等,这是一本适合大众阅读的书。

   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 1788-1860)是德国著名哲学家,是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哲学创始人。1788年出生于德国但泽,父亲是一位富商,在叔本华17岁时父亲溺水去世。母亲是通俗小说作家,与歌德熟识。叔本华26岁时母子关系决裂不再来往。父亲留下一笔遗产让叔本华衣食无忧,一生读书和写作。他一生未婚,深居简出,晚年以狗为伴。186072岁的叔本华在法兰克福病逝,留下遗嘱将自己的财产捐给了福利院。

  “把整个一生都献给了真理”是叔本华作为哲学家的一生的真实写照。叔本华最初在哥廷根大学学医,后来改学哲学对柏拉图和康德哲学至为倾服。25岁时叔本华发表了哲学名篇《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30岁时完成了其主要著作《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首版发行500本,但绝大部分放在仓库里。对此,伤感的叔本华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叔本华一生笔耕不辍,随时把自己的所思记录下来。出于一种伟大的使命感,他从未放弃对人生做出观察和思考,他从不怀疑世界将听到他的声音。56岁时再次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依然没有引起多大的回应。62岁时叔本华完成出版了倾尽他六年心 血的哲学巨著《附录和补遗》,没有稿费。65岁时《附录和补遗》大获好评,叔本华由此一举成名。面对迟到的月桂花环,叔本华承受了35年被人们忽视的岁月,终于在人生的暮年得到了他应得的声誉。

《人生的智慧》一书是叔本华的哲学巨著《附录和补遗》的一部分,它其实是独立成书的。20年前叔本华权威译者韦启昌先生将其从德文翻译成中文,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年来,韦启昌先生随着自己人生阅历的广博,对《人生的智慧》也有了更深的理解。2018年韦启昌先生对《人生的智慧》进行了重译修改再版,语言更加流畅,表达更为准确。重译的版本向“信、达、雅”的标准又接近了一大步(韦启昌语)。现在我们齐鲁工业大学图书馆社科书库(3)存有韦启昌先生2018年再版的《人生的智慧》可供读者借阅研读。

  所谓“人生的智慧”,亦即如何尽量称心、愉快地度过一生这样的一门艺术,在哲学上可称为“幸福论”。因此,这本著作教导人们如何享有幸福的生存。在书中,叔本华从唯意志论出发,以世俗实用的角度,将其关于世事人生的深刻见解娓娓道来,并提出了许多实用的人生建议,启发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去重新审视生活

  在书中,叔本华认为决定凡人命运的根本差别在于三项内容:人的自身(包括健康、力量、外貌、气质、道德品质、精神智力及其潜在发展)、人所拥有的财产(包括所有意义上的占有物)和人所展现的表象(亦即人们对他的看法,分为名誉、地位和名声)。

  关于“人的自身”叔本华认为,对人的幸福起着首要和关键作用的是人自身主体的好处,诸如高贵的品格、良好的智力、快乐的性情、愉悦的感官和健康良好的体魄。人生真正的幸福并不在于欢愉的享受,而在于规避痛苦和无聊,拥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灵,获得属于自己的安宁、闲暇和独立。只有充分利用我们既定的个性丰富精神世界,才能够在追寻幸福的道路上真正掌握主动权。


  关于“独处”,叔本华认为,青年人首要上的一课就是学会承受孤独, 一个精神丰富的人在完全孤身一人的时候,沉浸于自己的世界,自得其乐。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自己。 生活在社会人群中必然要求人们相互迁就和忍让,因此,人们聚会的场面越大越容易变得枯燥乏味。  一个人对与人交往的热爱程度,与他贫乏的思想和总体的平庸成正比。一个人自身的拥有越丰富 ,他在别人身上所能发现得到的就越少,其他人引以为乐的、花样繁多的事情,在他眼里既乏味又浅薄。

  关于“现在”,叔本华认为,我们整个一生都只是生活在此时此刻,我们应该“把每一天都视为各自分开的一段生命”。每一天都是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也是无可替代的一个组成部分。人生智慧的重要一点是在关注现在和计划将来之间达到恰到好处的平衡,我们不应该只是计划和考虑将来,或者一味眷恋往昔。永远不要忘记:现在才是唯一真实和确切的。由于懊恼过去和操劳将来而赶走了美好的现在,这是彻头彻尾的愚蠢做法。

  关于“人所拥有的财产”,叔本华认为,一个人的自身比起这个人所拥有的财产或者他所给予别人的表象都更能带给他幸福。他提醒人们要谨慎保存挣来的或者继承下来的财产。我们应把现有的财富视为抵御众多可能发生的不幸和灾祸的城墙,而不是一纸任由我们寻欢作乐的许可证,也不是某种不花天酒地就是对不起自己的义务。

  关于“人所展现的表象”,叔本华认为,正确评估自己本身的价值和看待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对我们的幸福大有裨益。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是呈现在别人头脑中的表象而已。只有当别人的看法对某事某物产生了影响,并因此使我们的自身改变的时候,别人的这些看法才是值得我们考虑的。或许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的忧心、烦恼、操劳、愤怒、恐惧、努力等其实与别人对我们的看法有关。人的本性的愚蠢生发了三根主要的芽条:好胜、虚荣和骄傲。地位的价值是世俗常规的,其效果就是某种虚假的尊敬。名誉是外在的良心,而良心就是内在的名誉。名声和名誉是一对孪生兄弟,但是名誉是可朽的,名声却是不可朽的。每一个人都可以要求拥有名誉,但只有做出非凡成就的人才有资格获得名声。  

  关于“人生的各个阶段”,叔本华认为,孩童时期,我们表现出纯粹的认知远甚于意欲。青年是人们的认识之树扎根的时候,虽然最终结出果子的只是树的叶顶。在青年时代,一个思想卓越的人就已经为自己那独特的认识、原初的基本观点积累素材,亦即为自己注定要给予这个世界的奉献做搜集功夫。但必须假以时日,他才能成为这些素材的主人。一个成熟的人看视世界的方式不再是先入为主和想当然。在青年期占优势的是直观,在老年期占优势的是思想。从广泛的意义上说,人生前40年提供了正文,随后余生则提供了对正文的注释。只有活到了老年,才能对生活获得某一完整的、恰如其分的表象认识,因为这时他才看到了生活的整体和生活的自然进程。无论在任何年龄阶段,一个人的自身拥有都是真正的和唯一持久的幸福源泉。

  叔本华以哲人特有的敏锐和无畏,用格言式的笔触,剖析人性,深察人生,其富于洞见的哲学思想影响了包括尼采和维特根斯坦在内的诸多哲学家,托尔斯泰、屠格涅夫、左拉、莫泊桑、萧伯纳、瓦格纳、鲁迅等大家也都表示深受叔本华哲学思想的启迪。

  叔本华的《人生的智慧》,思想独具一格,表述独一无二。尽管书中有些观点带有时代的局限性,但百多年来,这本让叔本华晚年成名的《人生的智慧》,依然广受读者欢迎,经久不衰,的确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相信每一位读者都会从中收获自己的人生智慧。


作者:图书馆 马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