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时代》导读

《邓小平时代》导读

图书馆 于明梓

后记前言:昨天刚刚收笔,恰恰听到一个令人唏嘘的消息——傅高义老先生于1220日离世,享年90岁。那么,本篇《邓小平时代》导读文章,就作为我对老先生的致敬之举吧。

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三: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人云:朱熹此说,有类于基督徒赞美耶稣,宗教情感是也,“导师崇高感”是也。

若说“导师崇高感”,古往今来,屡见不鲜。柏拉图对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孔门弟子对孔子,无一不深陷于“导师崇高”之思想情感中。某种程度上,导师成就“导师崇高感”,“导师崇高感”成就导师。

当代中国,能让芸芸众生产生“导师崇高感”的人,大概除了毛泽东,应该还有邓小平。

作为社会学家的傅高义教授,倾尽十年撰写的《邓小平时代》,被誉为邓小平研究的里程碑式力作。

那么,这本书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邓小平,和一个什么样的邓小平时代呢?

尽管历史没有假设,但我还是试图反证一下:如果没有邓小平,世界将会怎样?

假设1:如果没有邓小平,毛泽东的历史地位也许会有所动摇,四项基本原则的坚持也许不会如此坚决。

文革”结束之后,全国人民在庆祝、庆幸的同时,也因“大跃进”、“文革”等灾难的发生而对毛泽东、对党产生了疑虑和不信任,甚至有部分在各项运动中遭受重大冲击的高级干部动议彻底否定“文革”,彻底否定毛泽东。同时存在的另一个极端化倾向,是少数领导人拒不承认对“文革”等灾难负有责任,不愿承认毛泽东也有错误。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这两种极端化倾向都是有害的,既影响党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和地位,也会削弱党的公信力,是必须要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巨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恰恰邓小平展露了这种勇气和智慧。

于是,产生了1979年国庆30周年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叶剑英的长篇讲话,既回顾了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战胜强敌,带领中国人民走上独立自主发展道路的辉煌,同时也承认了1957年“反右”、“共产风”、“大跃进”中的错误,尤其是“文革”,是一个严重的政策错误,并表示,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很多领导人“不谨慎了”,要对错误承担部分责任。

于是,产生了1981627日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正确评价毛泽东方面做出全面结论,即积极评价毛泽东的历史作用,实事求是地说明毛泽东在“文革”中的错误,并通过直面错误来赢得信任,使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向前看。

没有毛泽东,中国人民至少还要在黑暗中摸索更长的时间”,是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导师崇拜”;“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泽东”,是邓小平一贯的理性和清醒。

假设2:如果没有邓小平,你也许上不了大学,科学的春天也许还在寒冬里默默酝酿。

邓小平骨子里可能有“精英治国论”,只是从未说出口。在建国后数次批判知识分子的各类大小运动中,他并未对知识分子产生过多成见,反而逐渐意识到打击知识分子是在摧残中国的科学技术,打击国家现代化的根基。1973年,他就提出“科学没有阶级属性”,可以为任何阶级和国家所用。

在极左思想依然盛行的时代,他敢于剔除科学的“阶级性”,他敢于重用教育和科技精英,他敢于说不要给知识分子搞“帽子工厂”和“棍子工厂”,敢于在复出后刚刚分管科技工作不到一周即与中科院院长方毅、教育部长刘西尧长谈加快科技现代化的工作计划,“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似的工作节奏。

他敢于在国门封闭已久的岁月里提出“应当把一些有才华的年轻人送到国外留学”,可以购买国外的教材、邀请国外专家来华访问,因为我们已经落后,必须向国外学习。他枪口对准教育部:要争取主动,要放手去抓,要独立思考,不要东看看、西看看,赞成中央方针的,就干,不赞成的,就改行!

19778月之前,大学录取学生根据不是考试分数,而是阶级、出身、思想觉悟,是单位推荐,甚至是利益集团和干部子弟的特权福利。“文革”结束后,“地富反坏右”不再被打倒已经烧高香了,其子弟想进大学,那是天方夜谭。

因邓小平19778月“科学和教育工作者座谈会”上的一句“秋季开学前的几周之内还有可能恢复高考吗”的诘问,带来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的行动:立即公布考试计划,组织百万人考试,出题、评分、招生、录取......尽管开学时间比预期晚了几个月,但是改变的却不仅仅是那27万人的命运。

教育科技领域的一系列变革,确如石开冰裂,掀起了轰轰烈烈教育、科技现代化的热潮。曾经因为“把科学技术看得与阶级斗争一样重要”而受到毛泽东批判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进入19783月的全国科学大会的开幕词,邓小平吹响了迎接科技革命、攀登科学高峰的号角。

假设3:如果没有邓小平,也许就没有改革开放,也许就不可能有持续几十年的飞速发展和波澜壮阔的民族复兴征程。

作者在“转型的中国”章节里说,邓小平完成了一项“过去150年里中国所有领导人都没有完成的使命”,即,“找到了富民强国的道路”。

他思想解放,倡导并引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首先在各级领导干部甚至国民中进行“头脑风暴”,提高人们对即将来临的大转型的接受和顺应程度;

他实事求是,把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干部群众的想法、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等等,不断梳理不断总结,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用干部队伍和人民群众能接受的步调和方式,试点与推广相结合,既保持向前走,又保证步伐稳;

他素来言简意赅,不闳篇大论,不冗长艰深,擅长用朴实无华的实例来解释理论原理,“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仿佛今天的“目标导向”、KPI评价;“摸着石头过河”,正是哲学原理中“实践到理论,理论再到实践”螺旋式上升的飞跃;

他擅长用事实来教育人,减少无畏的争论。那些“姓资还是姓社”、“计划还是市场”、“先富还是后富”、“两只鸭子还是三只鸭子”、“城里人还是农民工”、“受害者还是迫害者”......如果对立,如果割裂,如果纠缠,可能就会永无休止,“团结一起向前开”的政治局面就不可能形成;

他胸怀世界、眼光超前,把一个长期沿袭帝制时代闭关锁国、自我中心化文化传统的大国,向世界敞开了大门,以积极的姿态参与全球事务,以世界公民的身份融入国际社会,甚至逐渐进入舞台中央,在政治、经济、贸易、金融、秩序等各方面成为全球体系中举足轻重的一员;

......

今天回望这一段历史,作为普通人,只能庆幸自己生在了“邓小平时代”这样一个飞速变革、加速演进的时代,一定会惊诧于中国社会的迭代竟如此不可思议,也一定会对民族复兴这一原本遥远的梦想充满信心和更多期待。

物理学中的加速度a有多么神奇,这个社会迭代的加速度A就有多么神奇!邓小平,邓小平时代,无疑就是这个加速度A的触发和推动者。

本书作者傅高义,是一位社会学家,他眼中的邓小平和邓小平时代,是值得“歌颂”的。有专家也批评这种历史观的偏颇之处,诸如:书中多了一些数据分析和逻辑推演,多了一些观点和结论,少了一些对历史史实的克制性描述态度,同时,还因为邓小平几乎从不留下文字资料这一特点,造成史料方面的缺陷和不足。

当然,给邓小平写传记的人,前已有了古人,后一定会更有来者。